混合型滤波补偿装置特点还是比较突出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既治理谐波又补偿无功;
克服无源滤波器易受电网阻抗影响、易与电网发生谐振的缺点;
串联混合型中的有源电力滤波器不承受交流电压的基波部分,装置容量小;
并联混合型成套装置中,无源滤波器滤除较低次谐波,较高次谐波由有源电力滤波器消除;
有源、无源混合使用,发挥各自优点,使成套装置容量大、成本低、性能好;
串联混合型可直接应用于高压系统。
混合型滤波补偿装置通过在无功补偿和滤波装置上并联或串联小容量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方法,改善无源滤波器滤波性能,提高系统整体抗谐振和治理谐波的能力,可用于大功率电解/电弧炉、轧机、电气化铁路等无功和谐波综合治理领域.
成套装置中,有源电力滤波器容量小,无源补偿容量大.串联混合型可直接应用于高压系统,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和较强的实用价值.
浅谈智能配电网的建设现状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中,煤炭占到70%左右,石油占20%-23%,非石化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约占9%。2009年12月8日,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势在必行,但太阳能和风能这两种可普遍推广的能源具有突出的间歇特性,在电网各个电压等级实现并网存在技术难题。
同时,我国的整体供电可靠性水平大大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每年平均停电时间为7-8小时,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最近京沪高铁安徽宿州附近供电设备故障,导致至少11趟列车到达北京南站晚点,3趟列车从北京南站推迟发车,乘客在闷罐车里“被囚”了两个多小时,甚至有人晕倒。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来减少碳排放量,提高对大规模间歇式能源的消纳能力,针对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提高供电可靠性,提升电能质量,这是国内建设智能电网的主要动力所在。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个国家的的国情不同,对电网的需求不同,因此智能电网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在美国,智能电网最早起源于国家安全和反对恐怖主义的需要,在发生极端事件时,能实现电网的应急管理。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存在多个交流输电网,维护人员年龄老化,投入不足,技术陈旧,事故较为频繁,2003年纵贯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8.14”大停电,影响到5000万人口的用电,每天损失达到300亿美元。现阶段美国的关注点在电力网络基础架构的升级更新,以提高电网运行水平和供电可靠性,有效接入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系统智能对人工的替代,并且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用户服务的提升。欧洲建设智能电网的动因是由于其产业结构的特殊性,电力需求趋于饱和,其能源政策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现阶段欧洲的关注点在迅速增长的能源成本压力下,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并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我国,建设智能电网主要有两条主线:技术上体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管理上体现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电网智能水平的提升,不光是管理手段的提升,更需要电网内部管理理念随之变化。
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的建设重点。与传统配电网相比,其差异可以从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三个方面来看:传统电网能量流由电网单方向流向客户,智能配电网的能量流可双向流动;传统电网信息流传输慢,信息不完整,存在较多信息孤岛,智能配电网可以实现信息全面集成,高速双向对等通信,支持分布式处理;传统电网的业务流程局限于部门内部,智能配电网的业务流程贯穿多个部门,支持互动业务流程,全局角度的优化决策。
要建设一个安全可靠、优质高效和灵活互动的智能配电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
1、配电自动化
目前国内配网自动化的建设风风火火,但很多建设者对于要达到的目标和实施路线不明确。由于配网自动化的投资很巨大,必须“好钢用在刀刃上”,不应全面铺开,针对不同级别的供电区域有差异化的实施方案。目前国内的配电网一次网架结构较薄弱,单电源供电较多,不能满足N-1原则,无法实现馈线自动化这一重要功能。未来应聚焦在A类和B类供电区域实现馈线自动化功能,对一次网架进行改造,满足N-1原则,对于过于复杂的网架结构也给予简化。
主站系统遵循IEC61970/61968标准是实现智能配电网的关键之一,在业务功能上,可先考虑实现不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馈线自动化,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一次设备技术相对成熟,为了满足遥控的需要,要进行电控化,甚至智能化的改造。自动化终端设备实现分布式智能处理还需要实践检验其成熟度。通信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目前主要考虑采用光纤、无线、载波等通信技术的混合使用,但在具体的选择上还未达成共识。海量的配网自动化设备维护,对供电局的人员配置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可再生能源、储能及微网能量管理
未来城市内实现高密度可再生能源发电,会根据发电规模的大小在配电网或用电网层面实现并网运行。为了消抑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间歇波动特性,会配套建设储能装置。受城市内占地和投资金额的限制,清洁能源及储能目前的建设规模都不大。微网能量管理作为智能电网重要研究课题,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
2010年12月31日,河南财专分布式光伏发电及微网运行控制试点工程联调成功,进入试运行阶段。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容量为380千瓦,通过试点工程建设,旨在研究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网规划、网损、潮流、电能质量、继电保护等方面的影响,掌握分布式发电、储能接入与微网运行控制技术,积累微网运行经验;研究光伏发电技术接入要求和原则,为清洁电源发展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依据。
3、汽车充电
我国寄希望于电动汽车能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但电动汽车整个行业的运营模式还有待研究讨论,目前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都已确定了以换电为主,充电为辅的运营模式,但汽车厂家希望全部以充电为主,毕竟电池在整个电动汽车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利润。在换电模式方面,究竟是以就地集中充换电为主,还是配送换电为主,也存在着较大争议。单台充电设施的功率可达几千瓦,大规模充电设施与主电网的协调运行和有序充电控制,是电动汽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难题,国家863计划中专门立项对此进行研究。
2011年1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浙江示范工程在杭州顺利通过中电联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专家组认为,这一项目是国际上首个实现城际互联的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杭州已建成10座充换电站,今年还将开工建设两座大型集中充电站,建成12座充换电站,同时还将建设30座动力电池配送站以及600个充电桩。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电动汽车的有序充电和电池换电标准等问题尚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