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回顾:11年行业净利润增速-24.51%,12年Q1达到-37.91%.11年收入增速为7.09%,远低于2010年的29.09%;11年Q4收入增速最低为-6.11%,12年一季度开始好转,达到0.82%.11年电力设备整体毛利率为20%,相比10年下降1.04个百分点;但12年Q1毛利率下降到18.48%,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总体在增加,其中财务费用增加的幅度较大。受下游需求下滑、竞争加剧的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从10年4.01下降到11年3.22;现金流恶化的趋势在12年Q1没有明显好转。
一次设备:11年特高压交流项目进展严重低于预期,11年一次高压设备净利润增速为-63%,12年Q1达到-90%.受益于农网改造的持续投入,中低压设备11年收入增速为22.87%,但12年Q1仅为8.45%,低于上年同期29.47%,11年农村电网改造实际投资进度低于预期,12年农网改造增量依旧可观。
二次设备:11年智能电网建设加速,净利润增长延续,11年为24.73%,同比略有增长,但12年Q1仅为7.42%,低于11年Q1的34.77%,主要原因是12年一季度国网招标进度低于预期。12年智能电网领域有两大看点:一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加快;二是配网自动化试点的扩大,关注龙头企业。
发电设备:受到风电和光伏的影响,11年净利润增速为-26.83%,上年同期为40.68%;12年Q1为-40.65%.风电11年Q2收入增速为-25.65%,到12年Q1到-24.59%;光伏收入增速也出现大幅跳水,10年为78.33%,11年为26.03%,12年Q1为-27.61%.风电和光伏毛利率大幅下滑,11年分别下降了4.3和3个百分点,12年一季度下降幅度加大,分别为6和8个百分点。
电力电子:净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超预期,2011年仅为15.26%,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2012年Q1为-16.21%,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11年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下游客户需求明显减少;11年收入增速开始下降较为明显,11年Q1为45.21%,到12年Q1为2.14%.
投资策略:考虑到目前经济增速的下滑以及电力投资趋势,整个行业处于探底阶段,下调投资评级至中性。建议关注结构性机会,重点把握高增长+业绩拐点+低估值三类个股,如国电南瑞、森源电气、思源电气、平高电气、浙富股份、卧龙电气等。
日本北海道电力公司5日关停3号核反应堆,令最后一个运转的核反应堆走向冷停堆,意味着日本时隔42年再次进入无核状态。电力公司则警告,即将到来的夏日将考验无核后电力供应。
遭关停的3号反应堆位于北海道泊核电站。运营商北海道电力公司说,技术人员5日下午5时向反应堆插入控制棒,能够触发关停反应,预计7日实现冷停堆。3号反应堆电力输出开始减少,北海道电力公司发言人涩谷友彦(音译)说,截至目前,我们尚未发现任何状况。发电按计划将在大约6个小时后结束。
3号反应堆将成为日本第50个、也是最后一个关停的反应堆。随着所有反应堆停止运营,日本电力再次进入无核状态。
日本发展核电初期,曾在1970年4月30日到5月4日因定期检查等原因停运全部核电站,当时全国只有两座商用核电机组。
相比上次,本次停运颇有些伤筋动骨。去年3月日本大地震前,核电占日本电力供应的30%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后,核反应堆逐步停运接受安全检查,但均未能重启。
对不少民众而言,告别核电值得纪念。一些人在负责电力监管的经济产业省大楼外集会。民间团体再见核组织欢迎日本进入无核时代。结束所有核电站的运营将证明一个有力现实,即我们能够在没有核电的情况下继续生活。所谓电力短缺将被证明是核工业的欺骗性宣传。
但电力企业却感触不同。负责中西部电力供应的关西电力公司4月指出,炎热夏季恐令日本出现20%的电力缺口。
关西电力上月公布年报,显示损失30亿美元,表现远逊于前一年度15亿美元的盈利。
九州电力公司和北海道电力公司则表示,如果没有核电,它们将费力应对夏季巨大用电需求。北海道电力公司曾在去年年报中说:就环境特性而言,核电相当好,因为发电过程中不会释放二氧化碳,还能产生稳定的电力供应。
按照规定,核电站重启须通过压力测试并获得所在社区居民同意,而后者被认为是核电站重启的最大难点。日本政府一周前同意重启关西电力公司所运营的大饭核电站3、4号反应堆,但因周边居民和地方政府反对被迫搁置。
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国际4日建议,要满足能源需求,日本政府应更为专注新能源研究并进一步提高能效。
2012年美国奥兰多国际电力展览会POWER-GEN INTERNATIONAL 将于12月11日至13日在Orange county Convention Centre举办。展会即日起开始接受预定报名,厦门盈拓与您共同了解展会信息。
美国奥兰多国际电力展览会POWER-GEN INTERNATIONAL 由专业提供能源信息的国际知名企业美国PennWell公司举办,首届于1988年举行,此后在美国每年举办一次,到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23届。 POWER-GEN INTERNATIONAL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和权威性,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展会,在电力设备、电力技术及能源行业展会中排名第一,也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专业的电力交易场所,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力商家技术交流、产品交易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上一届展会于2011年12月13 日至15日在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隆重举办,吸引了来自94个国家的20000多名专业观众,与会参展商达到1200多家, 其中46%的展商表示美国电力展是他们参加的唯一的电力行业的展会;86%的展商认为展会观众的数量和质量符合他们的预期甚至超出预期。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电力生产和消费国,电能也是美国最主要的能源。美国电力需求将从2004年的37,160亿瓦时上升到2030年的 56,190亿瓦时,尤其是商业部门的电力需求增长很快,年均增长2.2%.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2011年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中预测:美国 2011年电力消费与2010年持平。在2012年间,通过加大煤炭、天然气以及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部门总发电量将增长2.5个百分点。
从扩权让利、抓大放小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伴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国企改革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之路。
然而,国企大船在改革行进中绝非一帆风顺。
除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企业内部诸多难题外,国企效率低、国企垄断等质疑声不绝于耳,并由此衍生出国企私有化、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等激进观点。国企改革的理论与舆论环境并不和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国家确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道路的正确。
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做强做优、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市场化公众化成为下一阶段国企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渐进式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对国有企业统包统揽,企业不负担盈亏,也没有经营自主权。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开始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然而,由于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与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相比,国企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3年,约5000户困难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实施了破产,涉及职工900多万人。
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开始解决制约国企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
2003年,为解决多年存在的国有企业多头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通过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业绩考核制度等,企业内在的发展活力被大大激发。
之后,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九龙治水的国资监管局面不复存在。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薪酬、前途与企业业绩挂钩,企业的市场表现、国有资产能否在市场竞争中保值增值得到切实保障。
自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的数量不断减少,但是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大增强。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国有股减持转入社保基金589亿元,成为社保资金的重要来源。
在三年改革脱困之前,国有企业还是国家经济的包袱和社会稳定的隐患。而现在,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的、稳定的因素。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认为,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在短短十几年中发生,关键是靠改革。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认为,从扩权让利开始,逐步深化,走向改革整个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是从点走向面,是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走向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改革历程。
争议中前行
随着国企发展壮大,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效益好主要是由于垄断,甚至将国有企业与垄断等同起来。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绝大多数行业已经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格局。118户中央企业中,除2家电网企业、3家电信企业、3家石油石化企业、10家军工企业、2家粮棉储备企业和1家盐业企业共21家企业外,其他企业都处于竞争性领域。
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到2010年间,国有企业的户数占比从39%下降到4.5%;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52%下降到27%;利润总额从36%降至27.8%;从业人员从60.5%降至19%,税收从65%降至37%.
实际上,目前私营企业在经济规模、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与国企有较大差距。有专家指出,如果硬性要求国企退出,获得发展空间的很可能不是私营企业,而是外国跨国公司,这无疑将影响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
公开资料显示,十一五时期,在中国28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外资在其中21个行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近10年,外资对制造业市场控制度基本在30%以上。而高技术产业总体外资控制度近几年已经达到近70%的水平。
事实是,民营经济在改革过程同样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新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和谐共赢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也成为驳斥争议的最有力证据。
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9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600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达到24.3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8亿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
国有大企业与民营企业和谐共赢的局面已经形成。中国移动带动了华为、中兴等设备制造商等多分支领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与中国移动合作的2000多家内容服务商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中国建材集团通过资本运营、联合重组众多私营企业,改变了浙江水泥市场无序竞争的状况,结束了数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实现了国有、民营经济的共赢。
中国改革比较成功的是靠两条腿走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一条腿是国有企业,它是通过改革,包括公司制改革、股份多元化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使得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另一条腿就是发展非国有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一不可。在胡鞍钢看来,党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就是两条腿走路,这非常符合中国国情,同时又是中国走向世界,中国企业集体崛起的必然选择。
彻底市场化
事实上,国企改革一直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从体制和机制上增强了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
在市场化浪潮的锤炼下,国企从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与此同时,国有经济的布局不断优化,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使国企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诚然,国企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彻底,国企改革中仍有一些缺点与问题没有解决,而这也正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所在。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做出了明确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国务院批转的《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的意见》把国企改革列为今年改革任务之首: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用于社会公共支出的比重。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切断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切断补贴渠道。邵宁表示,另一个方面是使国有企业彻底的市场化。
邵宁表示,通过资本市场把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一个一个的上市公司,让它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独立地承担它的民事责任,这是公众化的方向。
目前中央企业60%以上的净资产都已经进入了上市公司,这种市场化公众化改革的力度仍在不断加强。
而要实现市场化,国有企业首先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这也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公司总裁安林说。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尤其是中央企业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企业领导体制必须科学化,企业高层决策体制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因此,中央企业建设规范董事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构建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
从2004年开始,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开展了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试点工作7年来,中央企业建设规范董事会工作稳步推进,试点企业范围从国有独资公司逐步延伸到中央企业控股的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建设规范董事会的中央企业户数已达42家。
一方面要推动企业整体上市,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可实行股权多样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胡鞍钢认为,同时要推进铁路、盐业、电力、电信、石油、民航、市政公共事业等国企改革。
中国自然垄断和公益事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是进行公众作为全民股代表参与监督管理的制度创新,直接掌握内部成本数据并参与制订公众接受的合理价格,确保对高额垄断利润进行合理社会分红并造福于全体人民利益。杨斌表示。
杨斌认为,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政府可通过价格控制来限制垄断寻租,还可直接下达经营效率指标和上缴利润指标,并且通过分配政策将垄断租金用于公众利益,必要时还可通过政府补贴和要求企业补贴的办法,促使公共企业消化成本上涨压力并减轻消费者负担。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谢鲁江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做大做强,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向跨国公司看齐,把国有企业培养成能够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有控制力的、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中央企业领衔的国有企业已经有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必须做强做优,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能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
电力法须与时俱进
我国现行《电力法》自1996年4月1日起施行,已历时16年。当前《电力法》规定的供电专营,使本可用380伏电压直接使用的分布式光电装置,被迫要求原地升压至10千伏以上入网计价,再降回380伏按销售价格结算。
这无端增加了大量输变电投资。褚君浩说,按此规定,光伏发电并网难就不足为怪。因此,越来越多的屋顶光伏项目陷入困境,光电应用也不能在未来形成气候。
光伏发电并网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电网企业的逐利冲动。
目前电网企业的收入仍然全部来自发电环节与终端销售环节之间的价差。光伏发电自发自用一度电,则直接导致电网企业减少一度电的价差收入。褚君浩分析说,电网企业因此不愿接受千家万户自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量。
但欧洲各国做法则与中国相反:电力公司以高于常规电价的价格收购光伏电量,政府对于超出常规电价的部分给以补偿,补偿金则通过绿色电力附加分摊到电网的销售电价中去。
正是通过这些政策,国外光伏应用市场得到了迅速扩展。褚君浩呼吁尽快修改《电力法》,以符合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快速扩展的需求。
应鼓励就地供电
褚君浩特别强调,《电力法》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五条应该重新修订。
《电力法》第二十一条为:电网运行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电网调度。
褚君浩认为,光伏发电具有分布广、规模小等特点,项目虽然接入电网,但发电量小、宜就地利用。此类项目组成的终端用户配电网、微电网及分布式电网中,项目发电量可以不再由电网统一调度,但须统一监测。
《电力法》第二十五条则为供电企业在批准的供电营业区内向用户供电。供电营业区的划分,应当考虑电网的结构和供电合理性等因素。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
对此,褚君浩认为,国家应鼓励具有合法资格的投资者投资分布式发电,提供发供用一体化服务。分布式发电项目所发电量就地使用为主,余量并入电网。
当然,需要制定规范,简化过程,降低费用,同时强化接入设备的质量标准,特别是逆变器,以保证电网质量。褚君浩表示,此基础上统一归口,做到只要符合安装小型电站要求就可备案安装。同时,还应该确定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关于富余电力购买问题的方案。
在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政府的强力推进和企业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一是脱硫设施建设质量及运行效果有待提高。由于部分脱硫设施的设计、建设质量不高,一些电力企业环保意识、法规意识不强,运行经验不足等原因,脱硫设施运行不正常、脱硫效果达不到要求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是电煤质量下降影响发电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由于电煤发热量下降、煤的灰份和硫份急剧上升,对机组正常出力影响较大,同时给设备带来严重磨损,使锅炉爆管增加,也增加了厂用电耗,降低了发电效率。
三是小火电、自备电厂节能减排力度有待强化。目前,全国小火电机组容量约1亿千瓦,尤其在东北、西北地区小火电机组容量较大,造成当地供电煤耗居高不下。部分地区高耗能产业的自备电厂发展势头未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企业节能减排统计工作薄弱。目前,节能减排的主要数据依靠企业自行申报,再由有关部门汇总分析,这对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节能减排工作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管理。
五是通过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力度不够。脱硫电价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体现,环境治理成本尚未合理反映在电价体系上,也影响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